形态特征多年生浮水草本。主茎短缩而叶呈莲座状,从叶腋间向四周分出匍匐茎,茎顶端发出新植株,有白色成束的须根。叶簇生,叶片倒卵状楔形,长2~8cm,顶端钝圆而呈微波状,两面都有白色细毛。花序生叶腋间,有短的总花梗,佛焰苞长约1.2cm,白色,背面生毛。果为浆果。花期6~7月。大薸为天南星科大漠属漂浮水面的草本,须根发达,悬垂水中。主茎短缩,叶簇生于其上,呈莲座状。叶倒卵状楔形,长2–8cm,先端钝圆而呈微波状,基部有柔毛,两面被微毛。花序生于叶腋间,总花梗短,佛焰苞长约1.2cm,背面被毛;肉穗花序,稍短于佛焰苞,雌花在下,仅有1雌蕊,贴生于佛焰苞,雄花2–8朵生于上部,与佛焰苞分离。果为浆果,内含种子10––15粒,椭圆形,黄褐色。生长习性性喜高温高湿,不耐严寒。大薸喜高温湿润气候,耐寒性不如水葫芦和水花生。一般在温度15–45℃之间都能生活,10℃以下常常发生烂根掉叶,低于5℃时则枯萎 。适宜生长发育的温度是23一35℃时生长繁殖 快,江南的夏季一个月内每株可繁殖50–60株。大薸喜氮肥,在肥水中生长发育快,分株多,产量高,肥料不足时,叶发黄,根变长,产量也低。它能在中性或微碱性水中生长。而以PH6.5一7.5为好。它还喜欢清水,流动水对其生长不利,因此不能象其他水生植物那样在河流中放养。大薸在自然条件下,主要靠无性繁殖。在广东、广西大部分地区全年生长,能够自然越冬,但冬季生长缓慢。长江流域4–10月份可以露天放养,只能在6–9月生长,产量低,因此很少养殖。大薸开花结实不一致,在夏季高温多雨季节,陆续开花结实,江浙一带7月开花,北京8月开花,从开花到种子成熟需60一80天,种子成熟时,果皮裂开,自然脱落于水中。成熟的种子也可以进行繁殖。种子千粒重1.55g。